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0835章:没那么容易(2 / 2)

这么猜测的理由是,在刘恒的历史记载中,有一个谜团。

刘恒曾娶了一位原配老婆,并且,感情还算不错,这位原配给他生了四个儿子。

刘恒可不是普通的藩王,他后来是大名鼎鼎的汉文帝,当了皇帝的人,为他生育了四个儿子的原配老婆,在史书的记载中,却被抹去了姓氏和来历。

史书中对其的称呼,仅为“代王王后”,从刘恒后来的身份来讲,这是极不正常的记载。

刘恒能跟这位“代王王后”生下四个儿子,感情自不必说,可刘恒在当上皇帝后,却没有对这位老婆(她在刘恒被群臣拥立为皇帝前,已经死去)有任何追封。

这就更不正常了,为自己生了四个儿子的女人,刘恒就真吝啬到连一个追封的后位都不愿意给?

并且,在刘恒登基后没多久,也就二、三个月的时间内,这位“代王王后”生的四个儿子全部病死,并在史书上没有留下姓名,也没有任何追封,这同样不正常。

但如果把当时的政治大背景,即全国反吕氏的大环境代入其中,或许就能有一定的解释了。

如果这位“代王王后”是吕氏之女,而刘恒,以及拥戴他上位的朝臣,却都是因反吕氏得利,并且,一直在消除吕氏的痕迹(如不承认汉惠帝的儿子是他的儿子并干掉)。

跟吕氏有关的,不是杀死(包括刘恒的四个儿子,我一直认为在那么短时间内,连续病死四个儿子,很不正常),就是从记载中抹除。

因此,刘恒的这位原配,是吕氏之女的可能性很大,刘恒基于政治上的考虑,对她及其子,都只能采取无情的态度。

并且,也因为这位“代王王后”是吕氏之女,刘恒轻易躲过了吕后掌权期间,对刘邦儿子们的迫害。

他不但得以安然无恙,并顺利地在“诸吕之乱”后,因没有出头,被陈平、周勃等重臣认为可以轻易掌控。

故而大家抛弃了率先起兵反吕的齐王刘襄,而选择了低调的刘恒继承皇位。

至于刘恒的那位原配及其所生的四个儿子,就只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了。

当然,这只是猜测,因为关于汉文帝刘恒的这位原配老婆及其四个儿子的记载实在太少,他们连姓名都没有在史书中留下。

可在刘邦的儿子中,排序比较靠前的刘恒,不是因为原配是吕氏之女,他能躲过吕氏迫害的可能性又低之又低。

具体是什么原因,希望将来能有出土的历史记录来解密吧……

以上,就是刘邦所有的儿子们,在吕后掌权期间的命运。

真正熬过吕氏打击的,其实就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

刘长是因和吕后有抚养之恩及母子之情,而代王刘恒为何能躲过打击?就只能靠猜了。

躲过了所有打击的代王刘恒,最终以刘邦儿子的身份成为新的汉朝皇帝,“诸吕之乱”后,刘邦的儿子也就剩下两个了。

其中,刘长是吕氏抚养长大,朝臣们怎么都不会选他的。

如果我猜测的,刘恒原配老婆是吕氏之女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话,那只能说能当上皇帝的人,果然是运气逆天!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在曹魏都城洛阳,发生了一起宫廷政变,起兵的是曹魏皇帝曹髦,他想杀掉独揽曹魏军政大权的司马昭,试图夺回权力。

曹髦的奋起一击迅速被忠于司马昭的军队击败,曹髦被杀。

当时,阻止曹髦的是由贾充(他的职位中有中护军一职,能执掌禁军)率领的军队。

双方交战之初,因为皇帝曹髦亲自上阵厮杀,贾充军中的士卒不敢下死手,所以差点被曹髦击败。

关键时刻,贾充指使身边的太子舍人成济出手,《晋书·贾充传》中记载:

军将败,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谓充曰:“今日之事如何?”充曰:“公等养汝,正拟今日,复何疑!”济于是抽戈犯跸。

于是,曹髦被杀,“天子崩于车中”,叛乱平息,但随后赶到现场的司马昭就头疼了,毕竟是死了一个皇帝。

司马昭不是没有杀皇帝的心思和胆量,可要杀皇帝不能这么在光天化日下杀,偷偷喂毒酒什么的都行,然后报个暴毙而亡,质疑声会小很多。

公开杀害皇帝,不管怎么说,都无法给天下人交代,弑君之罪,谁都不想背上这个名誉。

可事情发生了,也只能想办法善后。

阻止曹髦的军队是贾充的部下,指使成济向曹髦动刀子的,也是贾充,司马昭不想背弑君的锅,最好就是杀掉在场职务级别最高,也是平乱总指挥的贾充。

不过,司马昭心软了,当尚书左仆射陈泰建议他杀掉贾充时,司马昭却只杀掉了奉贾充之命出手的成济,《晋书·文帝纪》中记载:

泰曰:“惟腰斩贾充,微以谢天下。”帝曰:“卿更思其次。”泰曰:“但见其上。不见其次。”于是归罪成济而斩之。

贾充因司马昭的袒护,逃过一劫。

司马昭不想杀贾充,也是有苦衷的,贾充是坚决拥护司马氏掌权的死忠。

当初,贾充之父贾逵是孙资(魏明帝曹叡死时,是他举荐司马懿和曹爽一起担任辅政大臣)举荐给曹操的,孙资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他们都是站在世家一条线上的。

曹**死荀彧,把大部分世家全部推向了曹魏政权的对立面,司马昭要是杀掉为自己干掉曹髦的贾充,怎么安抚支持司马氏的世家们?

贾充不但在司马氏通往掌权的道路上劳苦功劳,还积极支持司马氏代曹称帝。

早在曹魏征东将军诸葛诞于淮南起兵反司马昭之前,他就曾积极劝说诸葛诞支持司马昭称帝,并到处帮助司马昭寻找和拉拢支持者。

对于这么一位司马氏的死忠,司马昭当然舍不得杀。

当然,对于曹髦发起政变时的司马昭来说,也不惧袒护一名心腹,皇帝曹髦都被逼得要发动政变,还有谁能颠覆司马氏的权位?

但司马昭没能料到的是,他一时心软,没有让贾充替自己背锅,没有杀掉贾充及其家族(弑君是要灭族的,成济就被灭族),却导致了儿子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被贾充的后人祸害到几乎亡国。

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代魏成功,建立了晋朝,司马炎成为晋朝开国皇帝。

司马炎对贾充极其宠信,这是因为,司马昭临死前,曾想把权力交还给哥哥司马师一脉(过继给司马师的司马攸也是司马昭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同母弟,还是贾充的女婿)。

是贾充力劝司马昭还是把权力交给司马炎为好,因此,司马炎得以继承司马氏大权。

并且,司马昭死时,只给司马炎指定了一位值得信任的臣子,就是贾充,《晋书·贾充传》中记载:

初,文帝以景帝恢赞王业,方传位于舞阳侯(司马)攸。充称武帝宽仁,且又居长,有人君之德,宜奉社稷。及文帝寝疾,武帝请问后事。文帝曰:“知汝者贾公闾也。”帝袭王位,拜充晋国卫将军、仪同三司、给事中,改封临颍侯。及受禅,充以建明大命,转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更封鲁郡公,母柳氏为鲁国太夫人。

故而,司马谈对贾充相当感激,荣华富贵不用说了,能给的全给,还让自己的继承人,皇太子司马衷娶了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当正室夫人,试图让贾家跟司马家一起,富贵永远。

恰恰是这样的联姻,让司马炎死后的晋朝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贾充去世,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司马炎驾崩,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贾充的女儿贾南风成为皇后。

因为司马衷是个傻子,故而,他继位后没多久,权力就被贾南风窃取。

贾南风为掌握权力,联合司马氏宗室诛杀辅政大臣杨骏一族,还将司马炎的第二任皇后,也是贾南风的恩人杨芷(杨骏之女,曾在贾南风犯罪后,帮她说好话,保住了其太子妃的位置)活活饿死。

且因贾南风无子,她还把丈夫晋惠帝唯一的儿子司马遹给害死,使得晋惠帝无后人继承皇位。

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司马氏宗室、赵王司马伦(司马昭的弟弟)发动政变,以谋害太子的罪名,废掉贾南风,不久后将其毒杀。

贾南风虽然死了,但因她掌权时的乱搞,以及让晋惠帝没了继承人,让司马氏诸王们蠢蠢欲动,觊觎皇位,直接诱发了让西晋衰亡的“八王之乱”。

晋朝的衰亡,司马炎封藩宗室,给予藩王们权力,是主因之一,可却是贾南风直接引发了藩王们的动乱。

可以说,西晋的江山就是被贾南风的一通乱搞给颠覆的。

她夺取西晋朝政大权时,距离曹魏皇帝被杀那一年仅过了30年。

如果在曹魏皇帝曹髦被杀的那一年,司马昭心黑一点,不是拿小小的成济背锅,而是干掉贾充及其家族,或许,西晋的江山就能多延续几十年。

历史没有重来的可能,只能说,司马氏种下了因,就要吃下结出的苦果。所以,后来有人评价:“晋之篡魏以贾充,其亡亦以充。”

北宋时曾有个神童方仲永,五岁能作诗,因此扬名,但他的才华仅仅是昙花一现,至其年长,即“泯然众人矣”。

由此,有了著名的“伤仲永”(北宋名臣王安石所作散文名)的典故。

方仲永很可惜,但他仅仅只是个农家子,就算“泯然众人矣”,受到损害的也只是他和他的家庭,对社会的危害并不大。

而在北宋之前的七百多年前,西晋开国之初,也有个类似方仲永似的人物,因为其特殊的身份,涉及到的影响和危害就相当大了。

这位类似北宋方仲永的名人就是晋惠帝司马衷唯一的儿子和继承人司马遹(同玉音)。

司马遹也是五岁时,就因聪慧被晋武帝司马炎看好,甚至把这个孙子比作祖父司马懿,还当众扬言:“此儿当兴我家”。

这显然是把西晋王朝未来的前途都寄托在了司马遹身上。

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因为有野史说,司马遹其实是司马炎的儿子。

司马遹的生母谢玖本是司马炎身边的侍女,为了教会儿子司马衷男女闺房之事,司马炎把谢玖安排去侍奉司马衷。

等到谢玖被查出有身孕后,因害怕司马衷的老婆贾南风迫害,赶紧请求回到皇宫,然后,司马遹在皇宫中出生。

司马遹从小就是在司马炎身边成长,他的生父司马衷要到他三、四岁时,才知道有这么一个儿子。

所以,因为这个过程,让野史专家们,有了发挥的余地。至于孰真孰假,大家自行判断。

司马遹的父亲司马衷是个傻子,据说,司马炎之所以坚持不废掉傻儿子司马衷的皇太子之位,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看好司马遹。

毕竟,他都认为司马遹“此儿当兴我家”。

这和后世的明成祖朱棣看好皇太孙朱瞻基(明宣宗),清圣祖康熙皇帝看好孙子弘历(清高宗、乾隆皇帝)的想法差不多。

只不过,司马炎这位前辈看走眼了,司马遹在成年后,就如同七百多年后的方仲永一般,“泯然众人矣”。

司马遹成年后的不堪,是人为造成的。

司马炎既然看好司马遹,又本来就一直带在身边抚养和培养,司马遹本不应该堕落,他的受教育环境、条件可比方仲永强上几千倍。

史书也确实记载司马遹“幼而聪慧”,他有成为才学之士及合适的皇位继承人的良好基础。

但还没有等到司马遹成长起来时,最关心他的祖父司马炎去世了,当时,司马遹刚刚十二岁,正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型期。

这个年纪的少年,以后该如何成长,长辈对其的引导相当重要,司马炎死后,这个引导就变味了。

司马炎死了,司马衷继位,司马遹往后的教育重任就落到了父亲司马衷和嫡母、皇后贾南风身上了。

司马衷继位后,司马遹变成了皇太子,按照礼制,司马衷也给司马遹安排了一批博学之士当老师。

可司马衷是个傻子,他没有关心儿子成长的头脑,没有尽心督促老师们教育好儿子的想法。

因此,主要是皇后贾南风在惦记着司马遹的成长和教育。

偏偏贾南风对这个非自己亲生的儿子怀着满满的恶意,只想着怎么干掉他,绝不会任由其健康成长。

因为没有人督促司马遹,他开始荒废学业,史载:“及长,不好学,惟与左右嬉戏,不能尊敬保傅”。

在这种情况下,贾南风还安排专人继续把司马遹往堕落的方向去引导,让宦官教唆他尽情玩乐:“殿下诚可及壮时极意所欲,何为恆自拘束?”

于是,司马遹在这种引导下,越来越变得不堪,从幼年聪慧的司马家继承人,变成了成年后只知玩乐的纨绔。

不是没有人提醒司马遹,可已经性情大变的他,哪听得进逆耳的忠言?

于是,在贾南风处心积虑的阴谋下,司马遹也慢慢走向了深渊。

西晋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司马遹二十一岁时,贾南风动手了。

她先以皇帝司马衷身体不好为由,把司马遹叫进皇宫,然后安排侍女灌醉司马遹,再诱使他写下要父亲退位的谋反之语。

司马遹完全中招,贾南风拿到了他谋反的证据,随后,司马遹就被废为庶人并被幽禁起来。

再三个多月后,贾南风又安排一个宦官去毒杀司马遹,司马遹不愿服毒,结果被执行贾南风命令的宦官用药杵活活给打死。

司马遹短暂的一生结束了,从他的人生轨迹看,像极了七百多年后的方仲永,但他堕落的危害性却远远超过。

司马遹死后,西晋宗室、赵王司马伦(司马懿之子,司马昭之弟,司马炎之叔)为他报了仇,以谋害太子的罪名废掉了贾南风。

但司马遹之死,给西晋带去的最严重政治危机并没有结束!

晋惠帝司马衷是个傻子,司马遹又是他唯一的继承人,司马遹死了,那么,晋惠帝司马衷死后,皇位应该让谁来继承?

国家没有了法定的继承人,晋武帝司马炎生前封的大大小小的诸侯王,就都有理由闹腾了。

都是司马家的子孙,谁都有资格去争夺这个皇位,即使晋惠帝司马衷还活着,谁又去管他?

司马遹死后的第二年,帮他报仇的曾叔爷司马伦就废掉了晋惠帝司马衷,自己登基做了皇帝。然后,整个天下就乱了。

西晋的衰落跟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选择了让一个傻儿子继承皇位,以及大封宗室为王,并给予一定兵权有关(目的是为了压制士族)。

可司马遹成年后的堕落、不作为和迅速死亡,加快了矛盾的产生。

如果司马遹成年后不那么废材,不被贾南风陷害致死,他可以代表父亲司马衷镇在中央。

即使司马衷不是个合格的皇帝,但有司马遹这个法定的皇太子杵着,且能延续幼年时的能干,各地藩王想闹腾就没那么容易了。

理论上来说,司马遹这个晋惠帝司马衷唯一的儿子,是西晋能否正常延续和维持和谐的顶梁柱,他倒了,规矩也就没了。

西晋的乱局和衰落,与其说是贾南风这个恶后造成的,还不如说是司马遹的无能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