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9节(1 / 2)





  大伯母道:“你二哥和谢尚书相交颇深,可否从中通融,请他在皇帝面前多说些厚道话?”

  母亲道:“和二哥说过了,不过……自从十年前裴卓将军出事后,大哥和侯爷一直替他不平,渐渐和谢尚书疏远了,他能做到何等地步二哥也不敢保证。公府这边有我,冯氏的表哥那边还麻烦嫂子帮我盯着些,若有用钱的地方,我先叫琼枝送来些,也不好叫冯氏孤儿寡母白出力。”

  说起孤儿寡母,母亲又有几分伤情,大伯母握着她的手道:“你就安心等着你大哥来信吧,该使的银子我都给过了,我娘家不过是有几个钱,除了这个我也帮不上什么,真正能救二叔的还是弟妹你啊。”

  人在逆境中无能为力最容易消沉,母亲听了大伯母的劝告,方提起几分精神,一起用过饭后带着女儿回到自己的院落,熬了一天一夜,到现在才能靠着大迎枕假寐片刻。

  片有人不让她休息,小文怯生生进来,说三夫人来了。

  昨晚三叔回去后也觉忧愁,就把祖母有意舍了二哥保全家业的事和妻子说了,三婶娘坐在床上激动的一宿没合眼,揣摩着祖母的意思。

  若是没了冉靖,寿宁侯府岂不就是三房的囊中之物?她自恃父亲身份,礼部虽是六部中最没实权的,可毕竟是尚书,当初听说要嫁给侯府不袭爵的嫡子就意难平,是媒人再三吹捧冉竣文采出众,自视甚高的她才勉为其难地答应,嫁来后方知媒人逢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第三十六名举人也不算什么拿得出手的荣耀,别看她人前卖弄,不过是打落牙齿和血吞,憋着一口气不愿认输罢了。

  若是丈夫袭爵,那就不可同日而语,她一跃成为侯夫人,生前生杀予夺,死后冉家宗祠里永远挂着她的容像,受百子千孙的磕头方趁了她的心愿。

  冉靖毕竟是老太太的亲儿子,不到万不得已,老太太不会行此壮士断腕之举,可是夜长梦多,三婶娘等不及了。

  只有你徐问彤会找娘家,难道我不会吗?初一一早她就派人回父亲邱尚书府上,请他择日来侯府和老太太叙谈一番朝中形式,众口铄金,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老太太也就狠得下心和次子决裂以求保全侯府。

  那厢派人找父亲,这厢亲自来到二嫂房里,先是啜泣着抱起小侄女,哀声长叹几回,含着泪道:“家门横遭变故,嫂子受累了。”

  母亲强打精神道:“哪里的话,千错万错还是因我而起。”

  这话叫冉念烟暗暗咬牙——母亲总说这种唯恐旁人不怪罪她的话,在大伯母面前提起也就算了,三婶娘居心叵测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了,何苦当着她的面落人口实!倘若她真要说服祖母将父亲除族,仅凭一句“都是二房自己闹出的祸水,没必要全家受累”,旁人也无话可说。

  三婶娘道:“嫂子快别说了,从今往后,您只管一门心思扑在侯爷身上,家里的事有我帮着料理,我虽年纪轻,见识浅,可多向大嫂学着些总归错不了,您就放心吧。”

  母亲道:“年节事多,我无暇抽身,有弟妹帮忙操持真是如天降甘霖。”

  如此客套了一番,三婶娘言语之间想从母亲手里要来对事的牌子,母亲虽说不出哪里不对,可总觉得不能轻易交给她,推诿半晌三婶娘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母亲却已没了困意,眯眼看奶娘喂女儿喝姜汤。

  冉念烟对母亲道:“娘亲,我不喜欢三婶娘。”

  母亲吓了一跳,见女儿目光灼灼,笑道:“怎么了,谁和你说了什么?”

  奶娘握勺子的手微微一抖,冉念烟摇头道:“没人和我说,是我自己不喜欢她的。娘是宗妇,大伯母是长媳,她来咱们家还不到一年,想拿娘的对牌却不先和大伯母商量。”

  母亲心里一惊,心道怪不得总觉得哪里别扭,原来是中间隔着大嫂,大伯虽是庶出,可大房料理庶务多年,没道理越过他们把权力交给三房。

  母亲还是提醒她:“大伯父是庶出,大伯母算不得长媳。”免得童言无忌,在人前说了失分寸的话。

  冉念烟懵懵懂懂地说:“可是大伯母比三婶娘厉害多了,今天祭祖的事几乎全是大伯母安排的,三婶娘只管摆祭品一件事,还做错了好多呢,祖母都皱眉头了!”

  母亲道:“哦?还有这等事?”

  见女儿点头,她越发庆幸方才没把对牌交出去,又觉得女儿竟比自己看得清楚,莫非是有人教她说这些话?

  侯府中虽然人心惶惶,下人们终究不敢造次,各房的人都提点过自己的管事,大体上没有奴婢逃亡、私吞家产的祸乱之事发生。

  初三是回门的日子,母亲照例回到镇国公府,可喜的是徐衡的消息终于从西北送达,不过是八个字——拨云睹日,静候佳音。字迹很潦草,纸上沾着尘土和干涸的血迹,看来是在军帐中仓促写下的。

  嘉德郡主对着信笺默然良久。

  虽然语焉不详,母亲和侯府的人还是安心不少,三日来水米不进的祖母也能喝下些清粥,下人们私下里也热闹起来,家里总算有点过年的喜气。

  唯一气急败坏的当属三婶娘,却又不能在丈夫面前展露原形,只能暗自庆幸父亲拒绝来侯府危言耸听,否则自己都不知该怎么收场。

  初四那天,母亲正和大伯父、大伯母谈起兵部尚书谢迁的事,琼枝来报,说有人登门造访。

  母亲疑惑道:“是谁?”

  如今除了亲眷,肯来拜访的屈指可数,点名要见她的会是谁?

  琼枝递过拜帖,只见上面写着“正定府知府河东柳氏之妻谢氏敬拜”。

  大伯父道:“这个谢氏是?”

  母亲抱住拜帖,喜道:“太好了,是谢姐姐回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更啦~~~~

  求评论~~

  ☆、第十一章

  正定府知府柳修承出身河东望族,娶妻谢氏,十年来育有一子一女,长子七岁,讳齐,长女四岁,闺名如侬。

  母亲道:“谢姐姐是谢尚书的妹妹,我和她自小认识,又先后请了同一位塾师,不过近几年她随丈夫宦游,不能见面,没想到她竟回京了。”

  大伯母只听见一句“谢尚书的妹妹”,喜道:“那位谢尚书可是兵部尚书谢迁?”

  母亲点头,“正是!”

  大伯父道:“那弟妹快去见那位柳夫人吧,说不定二弟的事还要劳烦她。”

  母亲道:“谢姐姐想必早就听说咱们家的事了,既然能来,就足见她的心意,她为人响快,也许不待我说,她先提出来了。”

  琼枝把谢氏请进西间,跟着进来的是她的一儿一女,谢氏坐在长榻上,柳齐和柳如侬打横坐在绣墩上,饮过茶水,忽闻东间有孩子的笑声,谢氏问道:“可是你家的小姐?”

  琼枝笑道:“是,是奶娘抱着小姐玩呢?”

  谢氏低头算了算,“我离京三年,你家小姐也该三岁了,是也不是?”

  琼枝点头,又听珠帘窸窣响动,是母亲进来了。